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財經書籍推薦-觀念類] PART1:「麥克風的股市求生手冊」CH1-CH2

*********************************************************************************
以下內容僅為本人閱讀書籍後擷取心得書摘與網友分享,若有察覺侵犯版權或不妥事宜,請即刻留言告知本人,我會立刻撤下文章。非常感謝!
*********************************************************************************

最近為了充電自己的股市投資觀念,去書店裡買了麥克風的書,相信大家若有看過麥克風的部落格-股市求生手冊,都會被麥克風質化分析個股的細膩程度給吸引到。麥克風不但對基本會計和財報分析具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且面對每年自己的持股歷程更是直接張貼部落格上供自己與網友檢驗分享。

博客來:麥克風的股市求生手冊


我從開始投資股票後,就不斷覓尋價值分析的達人部落格,在偶然瞥見麥克風的部落格文章之後,才發現自己在股票投資觀念上仍與達人有上很大一段差距。以我閱讀麥克風部落格的看法,認為麥克風確實是股市價值分析的實踐者,但又與巴菲特的純價值投資者有些許差異。

麥克風的投資方法除了價值分析之外,也添入了葛拉漢菸屁股選股的觀念,對於一些財報基本面雖然不怎麼好看的個股,若遇到股價淨值比真得遠遠脫離原始價格時,仍會給予投資的機會。同時,麥克風也看趨勢、也會看個股景氣發展,以及佐以市場分析和籌碼分析來做個股全盤的分析,再者,麥克風也強調多方持股,建議投資者至少同時擁有15-20檔不同產業鏈的股票來分散風險,這點在操作上又很類似彼得林區這類基金經理人,除了專持潛力股之外,也不放棄有機會但尚未出頭的黑馬股。股市操作上的觀念非常多元,但脫離不了的核心則是價值投資者最注重的基本面與被低估的價格。

後來在金石堂看到麥克風的新書榮獲當周排名第一時,更迫不及待去買了一本。這是麥克風出品的第一本書,閱讀之後,我對這本書的直覺是觀念>操作,麥克風除了融合部落格文章之外,更引經據典許多投資大師的話語與數據,這些操作的觀念經麥克風吸收後,以自己的一字一句闡述開來,並踏實的應用在台股上。相信很多人都會質疑價值操作應用在淺碟型態的台股上,但當你看完麥克風這本書後,你會發現,其實被投資界傳頌近半世紀的觀念其實脈絡是通達全世界的股票市場上的,真理從沒變過,只在很少人真正能懂得背後的意義與操作的觀念。所以我相信,麥克風的做法是教讀者們釣魚,而不是直接給魚吃,當每個投資者都能了解到價值投資的觀念時,就更能理解為什麼大師巴菲特會這麼投資? 而你又會怎麼學習一場價值投資?

我很欽佩作者的一點是,作者在早期股市浮沉之路時,並沒有因為失敗而放棄操作股票,反而是勇敢面對挫折,極力想找出為什麼會失敗的原因? 也讓他因此開啟了多元的投資方法,而不拘泥於單一投資法則,這種開闊心胸迎接新觀念的方式,通常是很多投資者所辦不到的。也就是因為這樣,使的麥克風更能夠直接在操作上比較各種投資方法的優劣,這的確是讀者值得學習的精神。

雖然我不認識麥克風,但我誠心推薦網友們能夠捧場好的投資書籍,把這本書當作工具書,好好吸收作者已經納眾多投資大師的觀念集一本書。接下來,我就摘錄本書內我喜歡的片段供大家參考:


第一章 我的股市浮沉之路
1.雖然第1次進場就慘遭滑鐵盧,但我並沒有放棄靠投資致富的念頭。為了拓展對交易的認識,我慢慢摒棄成見,不再侷限於價值投資,而是更廣博地去閱讀我才發現交易這件事,似乎也可以成為一種藝術,一種生活的態度

2.雖然不情願面對自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厲害的這件事,但還是得認真拿出對帳單檢討。我獲得了一個簡單的結論:「在高手續費的狀況下,每星期都在進進出出無意送死」;當時的小型台指期貨,每交易一口(單邊)的手續費為600元,若買賣各一次(來回)則要付1,200元。我很驚訝地發現,即使交易本身的獲利有25%,但在扣掉手續費扣稅後,卻是被腰斬

4.讓我再度感受到槓桿這把雙面刃的威力。槓桿放越大,就越容不得一點閃失。從此,我把投資的目標從追求高報酬,轉變成「一輩子都不要破產」

5.白癡選股法:
1) 每年賺錢:挑選近5年每年賺錢的股票
2) ROE高於10%
3) 便宜買進:挑選本益比8倍以下的股票買進
4) 分散投資:不單獨重壓,每年至少檢視一次財報
5) 出場紀律:公司發生重大利空事件時停損;本益比偏高或觀察技術線型停利。

6.我在買進股票後不會時時關心股票,但通常每月觀察營收,每季季報出來以後也會看一下有沒有什麼意外狀況

7.拜現在發達所賜,要在茫茫股海中,找到符合投資條件的標的,只要透過免費篩選網站就能做到。在建立投資組合時,有一派的價值投資人,比較偏重個股質化分析,可能看好少數幾檔股票,就把大部份資金壓進去,我則會將持股盡量分散


第二章 投資觀念決定輸贏
1.要計算你所擁有的真實購買力,就要用投資報酬率減去通貨膨脹率。投資報酬率一定要高於通膨,才能確報資產的增長

2.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有18%的年化報酬率?你必須要夠厲害,能熟練地運用技術指標高出低進,在震盪中賺取額外利潤,才能達到目標。

3.只考慮金融海嘯低點時買進部位的話,18%的高報酬率聽起來才比較合理。總而言之,「指數投資年化報酬率18%」這個說法要成立,必須建立在以下3個前提:
1) 報酬率是從近年低點起算,而非長期歷史報酬。
2) 是指低檔所買進的年化報酬率,而非定期定額的報酬率。
3) 需要額外靠短線高出低進以提升整體報酬率,但遇到大漲大跌就容易錯失行情、停損不斷,甚至住套房。

4.雖然說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但要追求複利,規劃報酬率應該實際一點。因為在真實世界中,並沒有報酬率高又穩定的理財工具存在;進場之後,報酬率會忽高忽低;如果操作不慎,別說18%,是否能保持正報酬率都是問號

5.理財專員的確需要相當的專業,但我指的是銷售技巧

6.理專推銷這些商品的時候,多強調年報酬率遠高於定存,對其下檔風險卻絕口不提,或著用發生風險極低來描寫地帶過。

7.有些理專會鼓吹固定比率停利的觀念,目的就是讓客戶不斷在各種標的之間轉換,以賺取手續費,但這種方式對長期績效有明顯的負效果。追逐熱門的資產類別,長期來看,也保證讓績效低於平均

8.被稱為指數型基金(ETF)之父的先鋒集團創辦人伯格曾針對1984到2004年這20年,美股、基金公司、投資人三者的年化報酬率比較,結果分別是13%、9.9%、6.6%,基金公司所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平均輸給指數3.1個百分點。基金的各種顯性與隱性成本,如管理費、經理費、交易成本等,大約也是2~3%左右,而投資人能獲得的利潤,只剩下指數績效的一半。投資人投入資產、承擔風險,但不管有沒有賺錢,基金公司都會從投資人口袋取走固定比率的費用,還真是一門穩賺的行業

9.當然,市場不會自動具有效率,個別股票被高估或低估也很正常,不過掉在地上的到底是黃金還是狗屎,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分辨,正因為有太多專家孜孜不倦地研究,加上真真假假的消息,讓「超越市場」這件事,便成了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10.歷史最大的教訓,就是大部分的人不會從歷史記取教訓若你當下買貴了,那麼未來的投資報酬率將會大受影響。如果想要投資基金,且願意放棄「追求卓越」,滿足於獲得平均的報酬,最好的方法就是購買追蹤指數的指數型基金

11.若真要投資主動型基金,最好先去了解經理人:假設你要買進波克夏,就應該先去讀巴菲特每年寫給股東的信、過去的投稿和演講,了解他對投資的態度,和挑選公司的原則;事實上有不少經理人會做類似的事,例如橡樹資本的霍華馬克斯,就固定公開其投資備忘錄。若你能認同經理人對投資的想法,再考慮去長期投資吧

12.指數是用來衡量一段時間的價格變化。例如我們稱作大盤的加權股價指數,是由台灣證券交易所編制,編制方法是把台灣所有上市股票的市值加總,與基期比較後所計算出來的數值。加權股價指數的基期是1966年,當年大盤指數是100點,如今則到了9000點左右。

13.指數常被視為投資的基準標竿,追蹤指數的指數型基金,績效幾乎等於指數表現,你只要投資指數型基金,就等於投資它追蹤的指數。追蹤指數的方法粗略分為2類:
1) 複製追蹤-將該指數的所有股票,按照市值比率買下來,好處是追蹤誤差通常較小。
2) 取樣追蹤-採用隨機抽樣,或挑選較具代表性的股票,目的是讓基金表現盡量接近指數表現。

14.單純以市值加權最主要的缺點,就是被高估的股票所佔的權重,長期會遠大於被低估的股票所佔的權重,這點連伯格本人都承認;然而他也認為,如果沒有辦法事先鑑別出被高估或低估的股票,這個缺點也就不再是問題了。

15.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若股票的高估和低估真的純屬隨機,那麼理論上購買「等加權指數」,會比買市值加權指數來的有利。因為投資組合裡約半數會投資高估公司,半數投資於低估公司,而非像是市值加權那樣,大部分都投資於高估公司。

16.投資人其實沒辦法單從市值去判斷公司營運到底好不好,以及價格究竟合不合理。

17.因此每個人在投資之前,最好先想想要怎麼做「資產配置」。資產配置簡單來說,就是把手中的資金分配在不同的標的,股票、債券、現金、黃金,都可以是配置中的一部分,在擬定策略時,可先思考以下幾個重點:
1) 決定要投資的資產類別
2) 決定各個資產類別佔整體的權重
3) 策略性調整各資產的比率,以獲得超越原始配置的報酬。
4) 挑選標的,以獲得超越基準指數的報酬

18. 單純被動投資,並執行定期再平衡,報酬率反而更好

19.基金公司在宣傳時,通常只會提到「資產配置決定了90%以上的報酬率變化」,而忽略了「主動操作整體帶來的負報酬率

20.資產配置(股+債、股+債+黃金)仍然有降低報酬波動的效果,但相較於失去的報酬率顯得很不划算。

21.我個人的建議是,在退休之前,除了應急用的現金之外,都完全投資股票,因為工作收入就是面對市場波動時最好的保障。等到退休之後,再根據自己願意承受的風險,去逐步調整手中資產的比率。如果退休時已經達成財務自由,那照上面所提的股債平衡欲降低波動性就相當足夠了。

22.我要特別提醒,在台灣投資海外基金,很多是高手續費、高內扣費用,有些甚至連內扣費用都比在國外賣的相同基金貴,這對長期投資的負面影響非常巨大。大環境我們無法改變,只能期待未來有國內基金業者良心發現,讓台灣的消費長能夠有更多更便宜的選擇。

23.對大部分的投資人來說,不必研究各股與產業,不必關心世界局勢和經濟數據,更不必針對央行總裁的談話字字分析,只要選擇低成本的指數基金,設定好長期的投資計劃並確實執行,時間自然就會帶來複利,即使個位數的實質報酬率,也能在數十年後結出燦爛的果實

24.如果你還是對股票的波動性感到恐懼,想要採用「固定利率」或「100減年齡」等傳統配置法,那麼首先要做的事就是降低組合的預期報酬率,並提早開始累積資、設法靠工作從更多錢,或者延後退休。

25.持有股票的購買力穩定成長,黃金則只能維持原本的購買力;債券相對於貨幣本身穩定成長,但若貨幣的購買力下滑,債券也會被拖累。

26.黃金在歷史上確實有保值的作用,但它永遠不會生利息。若想從黃金交易中獲利,只能期待別人同樣基於對政府濫發貨幣的恐懼,去推高黃金的價格,同樣吸引更多追逐熱潮的買家,就跟歷史上的各式泡沫一樣。

27.高利率環境可以弭補固定收益資產所需面對的通貨膨脹風險,但近幾年的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環境,加上歐美實行量化寬鬆,讓這類商品再目前顯得個外危險。有位銀行家說得好:過去提供無風險報酬的債券,現在正提供無報酬風險。

28.雖然重壓策略會造成大成大敗的結果,但贏家可以出書上電視,增強在大眾心目中的正面印象;輸家卻不會得到鎂光燈的關照,這是標準的「存活者偏差」-輸家通常沒機會出來說話

29.如果在單一交易中投入資本的比例過高,長期結果幾乎注定虧損。運用到交易上,你可先評估特定方法大致的勝率和風險報酬率,知道贏的時候能贏多少?輸的時候會輸多少? 之後再去計算出交易時較理想的投注比率。

30.若你的目標只是財務自由,而非短期大賺數十、數百倍,其實並沒有必要學習這些投注方法,冒上血本無歸的風險,企圖把短期報酬最大化。要讓自己跟破產終身無緣,又想要靠投資獲利的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永遠不要使用槓桿,也不要放空,並把資金分散到大量不同的產業,甚至不同國家的股票或債券上。


以上是本書第1章和第2章的心得書摘,與大家分享。


參考資料:
1.麥克風的股市求生手冊, 麥克風
2.博客來網路書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時光] 教養與自我的情緒克-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李儀婷 著)

周末花時間一口氣看完了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一書。雖然目前還是準爸爸,實際等到要教養自己的小孩也是兩三年之後,但我覺得這本書其實闡述了一些很重要的溝通法則,這些通則或許偶爾不那麼合用在現實成人世界上,但卻有助於內化自省,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即使沒有小孩需要教養,依然可以把它當成一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