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書籍推薦-觀念類] PART2:「麥克風的股市求生手冊」CH3-CH4

*********************************************************************************
以下內容僅為本人閱讀書籍後擷取心得書摘與網友分享,若有察覺侵犯版權或不妥事宜,請即刻留言告知本人,我會立刻撤下文章。非常感謝!
*********************************************************************************
上一篇介紹了麥克風的股市求生手冊一書之第1和第2章,麥克風在本書的第一章先闡述了自身在股票市場上的經歷與浮沉,並體會到自己在股市投資上的底線就是不破產、不使用槓桿,充份點名了巴菲特的金科玉律:「投資的第一條準則是不要賠錢! 第二條準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

第二章則簡述投資的觀念,裏頭多番提及主動投資無法擊敗被動投資,且利用許多案例告誡讀者勿隨意聽信理專或不明消息,此章節作者引出伯格的闡述,認為投資人永遠是走在股市大盤和基金公司的後面,基金公司鉅額的從中楷取油水使的投資人的報酬率不如預期,若要採用最佳的投資法則,採取投資指數基金會是最好的選擇,我個人覺得這段與知名財經部落客-綠角的觀念不謀而合。麥克風也告誡讀者,在年輕時最好都以股票為投資標的,因為年輕有本錢耐住虧損,賺取較高的報酬率,同時建議分散風險在多類不同標的上。

看了本書的頭兩章,是不是覺得有些經驗是你/妳們也曾體驗過的呢? 身為投資人,我們是否也像麥克風一樣,在每次的交易過後,都會檢討其成敗的因素,進而變得更強大呢?

工商服務時間,請大家好好支持好書唷!
博客來:麥克風的股市求生手冊


接下來,我整理了第3、4章的書摘,一起來看看吧!


第三章 成功獲利的投資魔法
1.第一種是定性分析,即根據自身的經驗與知識去分析,最後做出決策;另一種則是定量分析,即依據統計數據去建立模型,並運用模型做出決策。

2.研究發現,人只有在缺乏描述性的資料時,才會利用基本比率來做決策犯這種心理直覺錯誤其實時很合理,因為數字就只是數字,對一般人沒有吸引力,但經驗和故事卻可以在腦海中栩栩如生,去增加決策時的信心。你的投資是否也像這樣?

3.那要怎麼判斷市場先生到底看好、還是看壞某檔股票呢?最簡單的方式大概就是看本益比股價淨值比比率越低代表越被市場先生看壞,越高則越被看好

4.在根據數字做分析時若未思考那些數據的成因,那麼很可能會得到扭曲的結論。以股市來說,大多數的人會以現存的上市股票為範圍進行研究,由於那些變成壁紙的股票並沒有被納入,這樣會明顯高估報酬

5.ROE代表了這家公司利用股東權益創造了多少利潤,也可以解釋成股東放在公司裡的每一塊錢,可以替他賺多少錢。

6.如果將上市企業依照股東權益報酬率高低分組,再統計之後數年的ROE變化,可以看見各個組別,ROE較高的公司隨著時間經過,ROE傾向下滑;ROE較低甚至是虧損的公司則隨著時間而傾向上升,ROE整體往平均值收斂
這個現象可以由經濟學的供需法則來解釋-地雷公司通常處在廝殺不斷、血流成河的紅海產業當中,幾乎聽不到什麼好消息,也因此被大眾所忽略甚至厭棄。但物極必反,隨著競爭者不堪虧損而陸續退出市場,超額供給消失後,存活下來的企業,獲利也會逐漸回升。

7.公司獲利佳、成長快當然是件好事,但買入價格不好的話,結果通常是白搭。套句傳奇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的名言:「高價投資一家非常成功的企業,是最令人覺得喪氣的悲劇,因為公司雖然賺大錢,你卻繼續賠錢」

8.我在選股時,會注意公司發放股利的能力,基本上這代表公司具備獲利能力、有充足現金流量。股利分為股票股利(配股票)和現金股利(配現金,又稱股息),但不是配發越高股利的公司就越好,股利也並非選股時的唯一條件;更重要的,還是要回到這家公司是否有良好的獲利能力與前景。

9.股票股利只是將股權分割,對公司的財務結構幾乎沒有影響,若不考慮員工配股造成的額外稀釋,配發前後投資人對公司的所有權依舊相同,公司的營收獲利也絲毫不變。

10.或許的確有有些公司會用發股票股利,來暗示經營階層看好未來成長性;但實際上,股利多寡和公司未來的成長率,並沒有明確的關聯

11.我們已經知道,公司的獲利能力,會因為商業競爭而具有回歸平均的性質,但是高ROE的公司組合,未來幾年的ROE依舊會優於低ROE的公司

12.ROE不僅是公司增長的泉源,更決定了增長的極限;一間ROE維持在10%的公司,如果不靠增資或借款調整資本結構,那麼不論公司發放多少股利,其淨利增長的上限就是10%。

13.簡單地將優質公司分成三類:
1) 勞力密集型產業:通常有低毛利率和高周轉率
2) 資本密集型產業:通常為高毛利率與低周轉率
3)技術密集型產業:也就是靠大腦賺錢的產業,例如IC設計或軟體業,同時會有高毛利率與高周轉率。這類企業可以用相對低的負債比達到同水準的ROE

14.價值投資的名人卡拉曼曾提到,投資的獲利來源有兩種:
1) 市場評價的提升:例如轉機股由虧轉盈,市場給的股價淨值比跟著變高
2) 內在價值的提升:例如公司研發出關鍵專利,有效提升其產業第位。

15.投資策略也是一樣,股價波動的原因更多,變化更無規律;無論策略多荒謬,都可以找出成功和失敗的例子。若是先預設立場,只要刻意挑選樣本和取樣的時間,那麼幾乎什麼結論都能做得出來。但這樣做出的結論,若放大到市場整體觀察,就會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16.大部分的回測並沒有考慮到交易成本,例如佣金與滑價(原本預期的成交價與實際成交價的差距),這對於越短期的交易策略影響越大。書店裡鼓吹短線交易的舒,還有券商再提供散戶當沖策略時,經常會刻意忽略這點;或者在回測時設定偏低的交易成本,德到過度美化的結果。


第四章 我的股票包租術
1.長期獲利必須要去預測短期走勢,高勝算也不代表高獲利,但從來沒有人有耐心聽我說這麼多。

2.投資想要進步,就要不斷去提問,除了知道高手判斷進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去了解-「為什麼他們會採用這種方法」? 我相信,不論長現或短線、技術面或基本面、主動或被動式投資,都可以找到賺錢之道,但只有獨立思考的人,能成為真正的長期贏家

3.當面對和自己信念衝突的方法或理論時,心態要保持開放;因為你原始的信念,有可能是錯得或者有缺陷,吸收新資訊說不定可以補足這些缺點。本書所讀到的觀念與方法,也應該用同樣的懷疑心態來檢視,因為這些文章都只是由我個人的知識與經驗所構成。

4.五條件篩選包租股
買股票就像是對公司的投資,從這個角度想,當然會希望公司的經營狀況良好,能夠擁有穩定的獲利能力與現金流。

條件一 :近3年平均ROE>15%
重點1 :ROE的穩定性與趨勢比絕對數字重要
重點2 :需進一步觀察高ROE是否有持續性
由於「資產」等於「股東權益」加上「負債」,因此當負債項越少,ROA跟ROE的差距也會越小;相反地,若財務槓桿越大,ROA和ROE之間的差距也會跟著放大, 像是在金融業和營建業,因為高度使用融資,兩個數字的差距通常很大。

條件二: 近五年每年都賺錢
景氣通常美3、5年會有1次循環,如果一家公司能滿足「近5年每年賺錢」此條件,代表公司即便遇到大環境或產業的景氣循環低檔,都還能維持營運水準,產業波動也比較沒那麼刺激

條件三:長期負債佔總資產比率<10%
在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項目中,只要「應付帳款票據」(應付但未給付供應商的款項)等短期負債沒有暴增,而且和應收帳款(應向客戶收取但尚未收到的款項)不要差太多,通常可以忽略不看。

觀察長期負債這個項目,通常我希望不要超過總資產的10%

我手上的持股只要傳出擴廠之類的新聞,都會特別注意,產業裡的其他競爭者是不是都在做同樣的事? 如果是的話,就要小心接下來1、2年內景氣會反轉。

條件四:營業現金流、自由現金流為正
優質公司歷年的營業現金流、甚至自由現金流通常都會是正值。基本上,近3年與5年累計都為正就屬不錯的狀況,畢竟在公司擴張時,單年度的自由現金流很容易為負值

還要注意另外一種狀況-營收是否有轉變成現金?在會計上,只要交易成立就可以列入營收,由於公司之間一般都是採信用交易,交貨和實際付款會有時間上的落差。比較強勢的企業和鴻海,票期甚至可以開到6個月以上,也就是供應商交貨給鴻海,鴻海6個月後才會真正把錢付給供應商。

因此,若發現有公司的營收與盈餘大幅成長時,不要高興得太早,先看看現金流量表,注意這些交易究竟有沒有變成現金。沒有的話,最好替這些帳面獲利打個問號,免得最後成為股市地手套現用的冤大頭。

條件五:營業現金流、自由現金流為正
有句話我經常掛在嘴邊:財報可以作假,但發給股東的現金很難憑空生出來。擁有穩定現金流量的公司,多數有能力配發不錯的現金股利;而我在篩選買進標的時,希望一家公司最好最近3年都能配發現金股利。


在觀察現金股利配發紀錄的同時,要特別小心經常「現金增資」的公司,簡單的說,就是公司印股票來換股東的鈔票。通常,現金增資目的是拿錢去做更多投資,擴大營運的規模;或者用來還債,改善財務體質

理想的心態是「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即使買進之後繼續下跌,只要公司仍能穩定配發現金股息,心理上當作高息定存,就比較容易擺著,不至於恐慌殺出

5.包租股和菸屁股的評估條件:
條件一 近3年平均現金殖利率>8%
適用包租股

條件二 本益比<8
適用包租股
我會定期去看現在有哪些股票的本益比低於10倍,並列入觀察名單,只要這些公司的本益比後續落到8倍以下,我就會準備進場。

條件三 股價淨值比<1
適用菸屁股
若你偏好菸屁股型的公司、或是公司歷年的獲利波動較大、平均ROE較低的話,這邊提供一個簡單的篩選法,就是買進股價淨值比相對市場偏低、處於公司長期的股價淨值比低點,甚至股價跌破淨值的股票。

並不是股價淨值比低就可以隨便買。事實上,買這類型的股票,踩到地雷的機會確實比較高。要避免陷入「價值陷阱」,想要避免最終手上股票變壁紙的話,記得優先避開那種處在瀕死產業、幾乎年年燒錢,或者負債比太高的公司

有另一派投資人認為資金應該要集中,不然會無法「照顧」到所有的投資標的。不過我認為這個說法並不合理,因為絕大部分該做的功課、要花得時間,都應該是再買進前,而非買進後。我們不是經營者,買進後就算花在多時間「照顧」股票,公司實際的營運也會因此有任何改變。

6.如何買進和怎麼分散持股,我有以下2個建議:
建議一 至少分散10檔,平均持有
投資組合最好能分散到15-20檔左右,積極一點的,至少也要分散在10檔以上,我近年持股大致都會維持在10-20檔。若認為自己不夠熟悉財報,則可分散到30檔以上

建議二 分散到不同產業
投資組合的分散,特別要注意產業的分布,我的持股也盡量會分散在不同產業。

如果你是社會新鮮人,手上只有幾十萬元,那麼要做到平均持股的確不容易。不過價值選股選到的公司,股價大部分會是兩位數,每檔買個1張、2張的畫,就算資金不多,還是可以達到分散的效果。要是資金實在不足以做到分散投資,那麼我會建議暫時只買高股息ETF(0056),0056的持股相較於0050平均很多,且選股原則以高股息為主,是個不錯的替代方案

7.我建議,單一持股超過總資產15%以上,就一定要設停損,大約設定在買進價位下跌20~30%的位置。假設持股15%,最終虧損20~30%,對總資金的影響也才3~4.5%之間。我自己在2012年時,也曾在200多元嘗試分批摸底宏達電,但公司營收在我買進之後依舊持續探底,最後趁股價反彈,在損益兩平左右時出清。

8.我的系統以基本面選股,持股高度分散,輔以少量順勢操作,並在趨勢延續一段時間後,根據指數位置來控制持股總水位,但不論你的操作方式為何,都可以用類似的概念,去思考要怎麼選、配置多少、還有何時買賣?

9.原則1 單筆交易最大虧損不超過總資金5%
眾多成功的投機者都做過類似的建議;單筆交易造成的最大虧損,不該超過總資金的5%,平常則應該維持在2~3%之間。

10.原則2 賺錢時保留部分獲利,虧損時縮減部位

11.原則3 當獲利佳、贏面大時,才用保留的獲利操作選擇權
巴菲特平時保留大部分的現金,直到市場陷入恐慌時才用這些現金大舉掃貨。若你的標的主要是股票,也可以考慮把公司配發的股息保留部分,等到崩盤時再進場,這已經被證明是可以有效提升長期報酬的方法。

12.市場上其實不缺看得準的人,但獲利是「等」出來的,想要賺幾十趴甚至翻倍的大波段,你就要有不動如山的能力,這和短線操作需要的敏感度剛好衝突,自認看得準,想要短線進出提升獲利的話,反而越難把部位抱住。

13.有什麼方法能輔助我們長抱呢?每年重新調整投資組合1次,可以幫助我們把交易的週期拉長。如果覺得1年太久,建議可以學習台灣50指數(0050),每季調整1次。

14.檢視季報是否出現2警訊
季報觀察重點為「EPS變化」 以及「存貨或應收帳款」。

警訊一 EPS變化,由盈轉虧或持續降低
若公司仍然賺錢,但EPS(每股盈餘)持續衰退,安全邊際就有需要重估;這裡沒有規定EPS衰退多少比率就必須要出場,主要還是得跟公司過去的軌跡比較。

警訊二 存貨或應收帳款,連續2或3季異常攀高
在資產負債表當中,還需要觀察資產項目中的「存貨」或「應收帳款」。就算不考慮做假帳,公司營運最怕的是東西賣不出去(存貨攀高),只能擺在倉庫裡跌價;或者賣出去了,帳卻收不回來(應收帳款攀高)。

最保守的方式就是直接用個季度的營運現金流,而非盈餘去評估。

判斷2 股價是否跌到近期最低點

判斷3 本益比過高時,採取移動停利
投資組合的報酬也有所謂的「八二法則」,及組合大部分報酬集中在少數的股票上。

15.事實上,我哪裡知道這些公司接下來的獲利會怎樣?搞不好全部轉盈餘為虧,股價自然會反映越來越悲觀的預期,這就是我要承擔的風險。

16.只是跌得越兇,也代表將來復甦的基期越低。大家都知道要看「趨勢」,但別忘了「循環」的存在。我當時只是照歷史、常識和經驗做出自己的判斷,股市如人生,總有一連串的意外;因此當未來出現大空頭,想要進場摸底之前,請先謹記下面2個原則:
1.只用現股
2.跌幅夠大


17.一般人能聽到的所謂的「內線」,大部分都已經漲了超大一段,傳出來的消息都是拿來出貨用的

18.身為上班族還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我會比較喜歡專注本業、轉投資簡單的公司

19.俗話說「免錢的最貴」,但在投資領域裡,網路上的資源只要看得夠多,選擇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去運用,相信會比花大錢上些「阿力布達」的速成課更好。


以上是本書第3章和第4章的心得書摘,與大家分享。


參考資料:
1.麥克風的股市求生手冊, 麥克風
2.博客來網路書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時光] 教養與自我的情緒克-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李儀婷 著)

周末花時間一口氣看完了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一書。雖然目前還是準爸爸,實際等到要教養自己的小孩也是兩三年之後,但我覺得這本書其實闡述了一些很重要的溝通法則,這些通則或許偶爾不那麼合用在現實成人世界上,但卻有助於內化自省,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即使沒有小孩需要教養,依然可以把它當成一本心...